其他废话我就不多讲了,谈一谈我对self 和 isa的理解!主要是和java对比:
self概念上的理解上我认为和java中的this是一样的,当然,底层的实现是有区别的,毕竟是不同平台的两个语言,但是他们的概念的理解是一样的。就是在类实例化对象时,self指向了对象的首地址。
isa则相当于java中每个对象的class,就像我们平时写的,XXX.getClass()或XXX.class。OC中的isa指向了其类对象,想一下,我们在java中使用反射时不都是需要取得其类对象嘛!OC也一样,类对象isa也是用在运行时获取对象的类信息的。这样说其实和java中的class概念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2ffd5c01010nme.html
《Object-C基础教程》中有提到:“self指向的对象的首地址,而对象的首地址是isa变量”这样说不容易理解,会让人误会self 和 isa指向了同一个东西,应该是这样:self指向了对象的首地址,而对象的首地址一般是isa变量,isa又是保存了对象的类对象的首地址!汗,好像还是很绕,反正就是这两个变量其实是各有各的用处就是了。
-------------------------------------分割线-------------------------------------------
从这里顺便提一下子类的self和父类的self
我们初始化一个对象时会看到:self=[super init],先将父类初始化,然后再把父类的self赋给子类的self,这里又有点绕了,其实,父类的self和子类的self是同一个(正常情况下);那为什么要赋给子类的self呢?这就是因为有“非正常”的情况存在,大家可自行查阅,文章非常多。这里主要解释一下为什么父类的self和子类的self是同一个,我们平时看到很多文章会这么说:子类拥有一个父类的引用(无论是java还是OC都会这么说),我觉得这样说是不准确的说法,如果为了容易理解可以这么说。因为,如果只是简单的子类拥有父类的引用的话,父类的self和子类的self应该是不同的。和java一样,父类的this和子类的this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用java做个试验:
public class Father { public Father print(){ return this; } } public class Sun extends Father { Test t = new Test(); public void printSun(){ t.print(); System.out.println(super.toString()); System.out.println(super.print()); System.out.println(th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un sun = new Sun(); sun.printSun();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i am test this : " + this); } }
打印结果:
i am test this : Test@c17164
Sun@1fb8ee3
Sun@1fb8ee3
Sun@1fb8ee3
我们看到,父类this和子类this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拥有一个引用,那么应该和Test的引用一样,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明父类和子类之间不是简单的拥有一个引用,我感觉是子类会把父类通过某种机制“包含”进来!
以上是本人粗浅的理解,欢迎批评指正!毕竟初学,希望和大家一起进步。
很多书上介绍了渲染管线,往往严重脱离实际,不知道到底对应的程序代码是什么。作为程序员,在没有弄清代码流程和作用之前,所有的理论都很苍白。下面是一些补充说明。
1.顶点数据
指定顶点颜色(glColorPointer),法线(glNormalPointer),坐标(glVertextPointer),纹理坐标(glTexCoordPointer)。 如果有显示列表从显示列表中提取以上数据。 顶点坐标最终被添加为4纬的。 其中z =0, w = 1
2. 求值器,如果没有使用,则忽略。
3. 基于顶点的操作(Vertex Shader 自己编程完成)。 主要是五部分。
输入:顶点位置,法线,顶点颜色,裁剪平面,纹理,光照。
输出: 变换后的顶点位置,顶点颜色,法线
顶点位置变换,
法线变换,
裁剪平面变换,
纹理变换,
光照运算。
很多书上没有说【法线变换】和【裁剪平面变换】,这是不完整的。
另外,【裁剪平面变换】,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图元。下面是详细过程
1 . 利用【模型视图矩阵】进行模型视图变换。从局部坐标变换为【人眼的世界坐标】。
2.进行投影变换,进行正规(normalize)化。 实际的结果是
把实景体压缩成为立方体。具体参照OpenGL书上提供的【投影矩阵】。
3. 纹理坐标变换。利用【纹理变换矩阵】变换纹理坐标。
4 . 法线变换。利用【模型视图矩阵的逆的转置】变换法线方向。
5 . 与此同时,进行光照运算,利用变换后的法线和顶点坐标,当前的材
质,灯光坐标,灯光模型产生新的颜色或者颜色索引。
6. 如果有裁剪平面,裁剪平面也要根据【模型视图矩阵的逆】变换法线方向。
2. 图元装配(固定管线功能)。 【分散的点,转换为图元】
1.根据图元的类型,点,三角形,四边形,如果glShadeModel采用的是flat模型,则顶点使用同一种颜色。(注意:如果使用的是smooth模型,则送入光栅化阶段。)
2.如果有裁剪平面,则进行裁剪运算。
3.坐标按照标准正方体x=a w, y = aw, z = aw进行裁剪。其中a是计算出来的结果。
4.如果启用了选择,则进行选择,并报告。渲染管线停止。如果没有,则进行透视除法。和视口变换。
5.如果启用了隐藏面消除,则进行隐藏面消除操作。
3. 光栅化,向量几何图形转换为位图图像(固定管线功能)【对图元进行插值】
1. 根据线的宽度,线的stipples,顶点的大小,来决定窗口中的哪些栅格
被图元占用。
2. 颜色插值。与此同时,颜色和深度值也被安排到每一个【片段】。
3. 纹理坐标插值。
4. 片段着色器。【Fragment Shader 自己编程完成】
1. 通过片段的纹理坐标获取纹理颜色,然后与片段颜色进行混合。
2. 雾效果的计算。本阶段的结果是,每一个像素都有一个颜色值和深度值。
5. 光栅操作。【固定管线功能】
输入为像素位置,和颜色,深度。
1.裁剪测试。scissor test。注意与clip不同。
2.alpha测试。
3.深度测试。
5.模板测试
6.混合(也就是玻璃效果,在此时应用)
bindService()
public class Bind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private Button btnStartBindService; private Button btnStopBindService; private boolean isConnected=false; //service是否创建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bind); btnStartBindService=(Button)findViewById(R.id.btnStartBindService); btnStopBindService=(Button)findViewById(R.id.btnStopBindService); btnStartBindService.setOnClickListener(listener); btnStopBindService.setOnClickListener(listener); } private OnClickListener listener=new OnClick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switch(v.getId()){ case R.id.btnStartBindService: bind(); break; case R.id.btnStopBindService: unBind(); break; default: break; } } }; private void unBind() { if(isConnected){ unbindService(connection); } } private void bind() { Intent intent=new Intent(BindActivity.this,BinderServices.class); bindService(intent, connection, Context.BIND_AUTO_CREATE); } private ServiceConnection connection=new ServiceConnec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erviceDisconnected(ComponentName name)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sConnected=fal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erviceConnected(ComponentName name, IBinder binder) { MyBinder myBinder=(MyBinder)binder;//返回MyBinder类,要强制转换
BinderServices services=myBinder.getServices(); services.myMethod(); isConnected=true; } }; }
public class BinderServices extends Servi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BinderServices"; private MyBinder binder=new MyBinder(); public class MyBinder extends Binder{ public BinderServices getServices(){ return BinderServices.this; } } @Override public IBinder onBind(Intent inten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return binder; } public void myMethod() { Log.i(TAG,"MyMetho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