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nt用于启动Activity,Service,
以及BroadcastReceiver三种组件,
同时还是组件之间通信的重要媒介。
使用Intent启动组件的优势
1, Intent为组件的启动提供了一致的编程模型。无论想要启动的组件是Activity,Service,
还是BroadcastReceiver,都可以使用Intent封装启动的意图。
2, 在某些时候,
应用程序只是想启动具有某种特征的组件,
并不想和某个特定的组件耦合。使用Intent可以方便的达到这种高层次解耦的目的。
Intent的Component属性
Intent对象的setComponent(ComponentNamecomp)方法用于设置Intent的Component属性。ComponentName包含如下几个构造器:
ComponentName(Stringpkg, String cls)
ComponentName(Contextpkg, String cls)
ComponentName(Contextpkg, Class<?> cls)
由以上的构造器可知,
创建一个ComponentName对象需要指定包名和类名--这就可以唯一确定一个组件类,
这样应用程序即可根据给定的组件类去启动特定的组件。例如:
ComponentName comp =new ComponentName(FirstActivity。this,SecondActivity。class);
Intent intent = newIntent();
intent。setComponent(comp);
以上三句代码创建了一个intent对象,
并为其指定了Component属性,
完全等价于下面的代码:
Intent intent = newIntent(FirstActivity。this,SecondActivity。class);
除了使用setComponent()之外,
还可以使用setClass(),setClassName()来显式指定目标组件,
还可以调用getComponent()方法获得Intent中封装的ComponentName对象。
当程序采用这种形式启动组件时,
在Intent中明确的指定了待启动的组件类,
此时的Intent属于显式intent,
显式Intent应用场合比较狭窄,
多用于启动本应用中的component,因为这种方式需要提前获知目标组件类的全限定名。而隐式Intent则通过Intent中的action,category,
data属性指定目标组件需要满足的若干条件,
系统筛选出满足所有条件的component,从中选择最合适的component或者由用户选择一个component作为目标组件启动。
如果Intent中指定了ComponentName属性,
则Intent的其他属性将被忽略。
Intent的Action属性
action属性是一个字符串,
代表某一种特定的动作。 Intent类预定义了一些action常量,
开发者也可以自定义action。一般来说,
自定义的action应该以application的包名作为前缀,
然后附加特定的大写字符串,
例如"cn。xing。upload。action。UPLOAD_COMPLETE"就是一个命名良好的action。
Intent类的setAction()方法用于设定action,getAction()方法可以获取Intent中封装的action。
以下是Intent类中预定义的部分action:
ACTION_CALL--目标组件为activity,代表拨号动作;
ACTION_EDIT--目标组件为activity,代表向用户显示数据以供其编辑的动作;
ACTION_MAIN--目标组件为activity,表示作为task中的初始activity启动;
ACTION_BATTERY_LOW--目标组件为broadcastReceiver,提醒手机电量过低;
ACTION_SCREEN_ON--目标组件为broadcast,表示开启屏幕。
Intent的Category属性
category属性也是一个字符串,
用于指定一些目标组件需要满足的额外条件。 Intent对象中可以包含任意多个category属性。
Intent类也预定义了一些category常量,
开发者也可以自定义category属性。
Intent类的addCategory()方法为Intent添加Category属性,getCategories()方法用于获取Intent中封装的所有category。
以下是Intent类中预定义的部分category:
CATEGORY_HOME--表示目标activity必须是一个显示homescreen的activity;
CATEGORY_LAUNCHER--表示目标activity可以作为task栈中的初始activity,常与ACTION_MAIN配合使用;
CATEGORY_GADGET--表示目标activity可以被作为另一个activity的一部分嵌入。
Intent的Data属性
data属性指定所操作数据的URI。
data经常与action配合使用,
如果action为ACTION_EDIT,data的值应该指明被编辑文档的URI;
如果
action为ACTION_CALL,data的值应该是一个以"tel:"开头并在其后附加号码的URI;
如果action为ACTION_VIEW,data的值应该是一个以"http:"开头并在其后附加网址的URI。。。
Intent类的setData()方法用于设置data属性,setType()方法用于设置data的MIME类型,setDataAndType()方法可以同时设定两者。可以通过getData()方法获取data属性的值,
通过getType()方法获取data的MIME类型。
Intent的Extra属性
通过Intent启动一个component时,
经常需要携带一些额外的数据过去。携带数据需要调用Intent的putExtra()方法,
该方法存在多个重载方法,
可用于携带基本数据类型及其数组, String类型及其数组, Serializable类型及其数组,Parcelable类型及其数组,
Bundle类型等。Serializable和Parcelable类型代表一个可序列化的对象,
Bundle与Map类似,可用于存储键值对。
Intent的Flag属性
flag属性是一个int值,
用于通知android系统如何启动目标activity,或者启动目标activity之后应该采取怎样的后续操作。所有的flag都在Intent类中定义,
部分常用flag如下:
FLAG_ACTIVITY_NEW_TASK--通知系统将目标activity作为一个新task的初始activity;
FLAG_ACTIVITY_NO_HISTORY--通知系统不要将目标activity放入历史栈中;
FLAG_FROM_BACKGROUND--通知系统这个Intent来源于后台操作,
而非用户的直接选择。。。
IntentFilter类
IntentFilter类表示Intent过滤器,
大部分情况下,
每一个component都会定义一个或多个IntentFilter,用于表明其可处理的Intent。
一般来说,component的IntentFilter应该在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定义。
定义的方法:
在<activity>,<receiver>, <service>元素中增加一个或多个<intent-filter>子元素。如:
<!-- 声明作为程序入口的Activity-->
<activityandroid:name="。FirstActivity">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intent-filter>
</activity>
IntentFilter与隐式Intent
android系统处理隐式Intent时,
会比较Intent和IntentFilter的action,data,
category属性,
如果以上3个属性全都相符的话,
则IntentFilter所属的component就可以作为目标组件的候选(存在多个符合条件的component时)。
1。测试action属性。
intent最多只能定义1个action,
而filter可以定义1个或多个action。
通过action测试的条件为: filter定义了intent的action。例如intent的action为"android。intent。action。MAIN",则定义了"android。intent。action。MAIN"这个action的filter都能通过action测试(当然,
filter还可以包含更多额外的action)。
如果filter没有定义action,
则这个filter将阻塞所有intent。如果intent没有定义action,
那么只要filter定义了action就可以通过action测试。
2。测试category属性。
intent可以任意多个category,filter也可以任意个category。通过category测试的条件为:
filter定义了intent的所有category。例如intent定义了"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和"cn。xing。intent。category。UPLOAD"这2个category,则定义了以上2个category属性的filter才能通过测试(当然,
filter还可以包含更多额外的category)。
根据上面的规则,
如果一个intent没有定义category,则所有filter都可以通过category测试。但是有一种例外:
以startActivity(intent)方式启动一个activity时,
系统为会intent增加一个值为"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的category,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期望通过category测试的activity,都要在其filter中定义"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除了作为程序入口的activity)。
3。测试data属性。
intent最多只能定义1个data,filter则可以定义多个data。
通过data测试的条件为:
a。如果intent没有指定data和data
type,则只有没有定义data和datetype的filter才能通过测试;
b。如果intent定义了data没有定义datatype,
则只有定义了相同data且没有定义datetype的filter才能通过测试;
c。如果intent没有定义data却定义了datatype,
则只有未定义data且定义了相同的datatype的filter才能通过测试;
d。如果intent既定义了data也定义了datatype,
则只有定义了相同的data和datatype的filter才能通过测试。
data属性是一个URI, URI中包含scheme,host,
post和path,
典型的URI为:
scheme://host:port/path
scheme, host, post和path都是可选的。比较2个data时,
只比较filter中包含的部分。比如filter的一个data只是指定了scheme部分,
则测试时只是比较data的scheme部分,
只要两者的scheme部分相同,
就视为"相同的data"。
要在cellForRowAtIndexPath的代理方法中,对应的cell加入 cell.selectionStyle = UITableViewCellSelectionStyleNone;
下面是我的开发代码,进攻参考
- (UITableViewCell *)tableView:(UITableView *)tableView cellForRowAtIndexPath:(NSIndexPath *)indexPath
{
if (indexPath.section == 0) {
static NSString *TableViewCell = @"TableViewCell";
UITableViewCell *cell = [tableView
dequeueReusableCellWithIdentifier: TableViewCell];
if (cell == nil) {
cell = [[[UITableViewCell alloc]
initWithStyle:UITableViewCellStyleDefault
reuseIdentifier: TableViewCell] autorelease];
}
NSUInteger row = [indexPath row];
NSString *title = [nameList objectAtIndex:row];
UILabel *label = [[UILabel alloc]initWithFrame:CGRectMake(10, 0, 80, 42)];
[label setText:title];
[label setBackgroundColor:[UIColorclearColor]];
[cell.contentView addSubview:label];
if (row==0) {
//user name
if (mNameField == NULL) {
UITextField *content = [[UITextField alloc]initWithFrame:CGRectMake(90, 10, 220, 30)];
[content setBackgroundColor:[UIColor clearColor]];
self.mNameField = content;
[content release];
}
[cell.contentView addSubview:mNameField];
}else if ( row == 1){
//password
if (mPasswordField == NULL) {
UITextField *content = [[UITextField alloc]initWithFrame:CGRectMake(90, 10, 220, 30)];
[content setBackgroundColor:[UIColor clearColor]];
content.secureTextEntry = YES;
self.mPasswordField = content;
[content release];
}
[cell.contentView addSubview:mPasswordField];
}else if(row == 2){
//password confirm
if (mPasswordConfirmField == NULL) {
UITextField *content = [[UITextField alloc]initWithFrame:CGRectMake(90, 10, 220, 30)];
[content setBackgroundColor:[UIColor clearColor]];
content.secureTextEntry = YES;
self.mPasswordConfirmField = content;
[content release];
}
[cell.contentView addSubview:mPasswordConfirmField];
}
[label release];
cell.selectionStyle = UITableViewCellSelectionStyleNone;
return cell;
}
returnnil;
}
recycle方法不是必须调用,就算调了GC也不会立即回收Java层的Bitmap对象。这个跟把一个对象手动置空一个道理。可以看一下API说明:
This operation cannot be reversed, so it should only be called if you are sure there are no further uses for the bitmap. This is an advanced call, and normally need not be called, since the normal GC process will free up this memory when there are no more references to this bitmap.
那么为什么程序中一般还需要调用呢?我们可以看一下recycle方法到底干了什么,下面是它的调用链:
Bitmap.recycle()(java)->nativeRecycle(mNativeBitmap)(java native)->SKBitmap::setPixels(NULL, NULL)(C++)->freePixels()(C++)
可以看出,recycle方法就是把C层的像素内存给释放了。我们知道,C层的内存还是算到当前进程的内存里的,而构成一个Bitmap对象的内存大部分都是C层的像素数组。所以,手动调用Bitmap.recycle并把Bitmap对象的Java层引用手动置NULL可以瞬间释放像素所占的内存,并让虚拟机下次运行时回收Bitmap对象所占的内存。不要忘了,因为包含了一堆的像素数据,Bitmap对象通常都很大。当很容易判断出这个图片不再被使用的时候就把它recycle一下吧。
但有一种情况比较除外,这就是程序中的列表界面,因为你不能判断用户会滚上还是滚下,而列表又比较长你不能保持所有的列表项中的图片。怎么办呢?
先说一个小测试:
for (int i = 0; i < 1024; i++) { Bitmap b = Bitmap.createBitmap(1024*4, 1024*2, Config.ARGB_8888); }
上面这段代码我运行了一下,没有报错。这验证了API文档中所说的,GC是可以自己回收Bitmap。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足够的理论支撑来使用SoftReference或者WeakReference制作一个内存缓存专门存放列表中的Bitmap了。网上讲强/软/弱引用时通常都会带着一个这样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说了,贴个网址,供参考:http://speed847.iteye.com/blog/374006
这里强调一下在制作内存缓存时使用软/弱引用的区别:
软引用:GC在分配对象时如果发现内存不足就会回收软引用的对象。
弱引用:只要GC一运行就会被回收。也可以用它来制作内存缓存,缺点就是如果其它模块频繁分配/释放对象造成GC运行比较频繁,缓存中的对象很可能会在内存很充裕的时候被清除,达不到缓存的目的了。
通常的内存缓存都是用软引用来制作。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