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linux,不可不了解linux的启动顺序,本文带您走进linux启动的奇妙过程。
第一步
加载BIOS 当打开计算机电源,计算机会加载BIOS信息,BIOS信息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计算机在最开始就找到它.这是BIOS中包含了CPU的相关信息、设备启动顺序信息、硬盘信息、内存信息、时钟信息、PnP特性等等.在此之后,计算机心里就有谱了,知道应该去读取哪个硬件设备了。
第二步
读取MBR
硬盘上第0磁道第一个扇区被称为MBR,也就是Master Boot Record,即主引导记录,它的大小是512字节,别看地方不大,可里面却存放了预启动信息、分区表信息。
系统找到BIOS所指定的硬盘的MBR后,就会将其复制到0×7c00地址所在的物理内存中.其实被复制到物理内存的内容就是Boot Loader,而具体到你的电脑,那就是lilo或者grub了。
第三步
Boot Loader
Boot Loader 就是在操作系统内核运行之前运行的一段小程序.通过这段小程序,我们可以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图,从而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以便为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做好一切准备。
Boot Loader有若干种,其中Grub、Lilo和spfdisk是常见的Loader。
系统读取内存中的grub配置信息(一般为menu.lst或grub.lst),并依照此配置信息来启动不同的操作系统。
第四步
加载内核
根据grub设定的内核映像所在路径,系统读取内存映像,并进行解压缩操作。
此时,屏幕一般会输出“Uncompressing Linux”的提示.当解压缩内核完成后,屏幕输出“OK, booting the kernel”。
系统将解压后的内核放置在内存之中,并调用start_kernel()函数来启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数并初始化各种设备,完成Linux核心环境的建立.至此,Linux内核已经建立起来了,基于Linux的程序应该可以正常运行了。
第五步 用户层init依据inittab文件来设定运行等级
内核被加载后,第一个运行的程序便是/sbin/init,该文件会读取/etc/inittab文件,并依据此文件来进行初始化工作.
其实/etc/inittab文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设定Linux的运行等级,其设定形式是“:id:3:initdefault:”,这就表明Linux需要运行在等级3上.Linux的运行等级设定如下:
0:关机
1:单用户模式
2:无网络支持的多用户模式
3:有网络支持的多用户模式
4:保留,未使用
5:有网络支持有X-Window支持的多用户模式
6:重新引导系统,即重启
第六步 init进程执行rc.sysinit
在设定了运行等级后,Linux系统执行的第一个用户层文件就是/etc/rc.d/rc.sysinit脚本程序,它做的工作非常多,包括设定PATH、设定网络配置(/etc/sysconfig/network)、启动swap分区、设定/proc等等。
第七步 启动内核模块
具体是依据/etc/modules.conf文件或/etc/modules.d目录下的文件来装载内核模块。
第八步 执行不同运行级别的脚本程序
根据运行级别的不同,系统会运行rc0.d到rc6.d中的相应的脚本程序,来完成相应的初始化工作和启动相应的服务。
第九步 执行/etc/rc.d/rc.local
如果打开了此文件,里面有一句话,读过之后,你就会对此命令的作用一目了然:
# This script will be executed *after* all the other init scripts.
# You can put your own initialization stuff in here if you don’t
# want to do the full Sys V style init stuff.
rc.local就是在一切初始化工作后,Linux留给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地方.你可以把你想设置和启动的东西放到这里。
第十步 执行/bin/login程序,进入登录状态
此时,系统进入等待用户输入username和password,输入正确的账号和密码即可登入系统。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Linux系统脚本启动顺序详解
2.Linux下rc.d/目录文件以及程序开机自启动设置
3.Linux开机启动(bootstrap)过程
1)增加一个新用户
在Linux系统中,只有root用户能够创建新用户。
例如,#useradd user1
此时,用户还不能够登录,因为还没有设置初始密码,没有密码的用户是不能够登录系统的。
默认情况下,将会在/home目录下新建一个与用户名相同的用户主目录。
在Linux中,新增一个用户的同时会创建一个新组,这个组与该用户同名,而这个用户就是该组的成员。
如果让新的用户归属于一个已经存在的组,使用如下命令:
#useradd -g usergroup1 user1
这样该用户就属于usergroup1组的一员了。
而如果想让其再属于一个组usergroup2,那么使用:
#useradd -G usergroup2 user1
使用passwd命令为其设置一个初始密码:
#passwd user1
2)删除一个用户
userdel <用户名>
最好将它留在系统上的文件也删除掉,可以使用“userdel-r用户名”。
3)增加一个组
groupadd<组名>
4)删除一个组
groupdel <组名>
环境:
A 本地主机(即用于控制其他主机的机器) ;
B 远程主机(即被控制的机器Server), 假如ip为192.168.60.110;
A和B的操作系统都是Linux。
在A上运行命令:
# ssh-keygen -t rsa (连续三次回车,即在本地生成了公钥和私钥,不设置密码)
# ssh root@192.168.60.110 "mkdir .ssh; chmod 0700 .ssh" (需要输入密码)
# scp ~/.ssh/id_rsa.pub root@192.168.60.110:.ssh/id_rsa.pub (需要输入密码)
在B上的命令:
# touch /root/.ssh/authorized_keys2 (如果已经存在这个文件, 跳过这条)
# cat /root/.ssh/id_rsa.pub >> /root/.ssh/authorized_keys2 (将id_rsa.pub的内容追加到 authorized_keys2 中)
回到A机器:
# ssh root@192.168.60.110 (不需要密码, 登录成功)
如果能保护好自己的私钥, 这种方法相对在shell上输入密码, 要安全一些
深入学习ssh
理解ssh登录过程:
首先 ssh-keygen -t rsa 命令生成了一个密钥和一个公钥, 而且密钥可以设置自己的密码,可以把密钥理解成一把钥匙, 公钥理解成这把钥匙对应的锁头,把锁头(公钥)放到想要控制的server上, 锁住server, 只有拥有钥匙(密钥)的人, 才能打开锁头, 进入server并控制,而对于拥有这把钥匙的人, 必需得知道钥匙本身的密码,才能使用这把钥匙 (除非这把钥匙没设置密码), 这样就可以防止钥匙被人配了(私钥被人复制).
拥有root密码的人当然是不会被锁住的, 而且不一定只有一把锁(公钥), 但如果任何一把锁, 被人用其对应的钥匙(私钥)打开了, server就可以被那个人控制了
所以说, 只要你曾经知道server的root密码, 并将有root身份的公钥放到上面, 就可以用这个公钥对应的私钥"打开" server, 再以root的身分登录, 即使现在root密码已经更改!
如果想控制n个机器, 那就需要n对钥匙(密钥和公钥), ssh-keygen 命令可以随意更改钥匙对的名字, 比如:
[root@wwy .ssh]# ssh-keygen -t rsa
Generating public/private rsa key pair.
Enter file in which to save the key (/root/.ssh/id_rsa): /root/.ssh/id_rsa_192.168.1.12
......
这样私钥和公钥的名字分别就是:
id_rsa_192.168.1.12 和 id_rsa_192.168.1.12.pub
然后将 id_rsa_192.168.1.12.pub 文件的内容, 追加到sever的 ~/.ssh/authorized_keys2 文件中,
最后, 在本地用ssh命令的 -i 参数指定本地密钥, 并登录:
# ssh -i /root/.ssh/id_rsa_192.168.1.12 192.168.1.12
如果密钥设置了密码, 就用密钥的密码登录, 没设密码, 就直接登录进去了。
scp也是如此,例如:scp -i /root/.ssh/id_rsa./xxx 192.168.102.158:/home/wwy/b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