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我们发出DML语句,update t set col = ‘B’ where col = ‘A’;Oracle内部是怎么执行的呢:
1、在shared pool内进行解析,生成执行计划(具体请先了解oracle内存结构中共享池);
2、通过执行计划找到col=’A’数据的位置,例如此数据存在10号数据文件54号数据块内;
3、进程在buffer cache(详细请先了解oracle内存结构中buffer cache)中找到空闲的undo块,如果没有,则到undo表空间中找到一个可以使用的undo块,并调用到buffer cache中,假设次undo表空间为11号数据文件,此undo块为24号数据块;
4、将改变前的值,也就是A放入到undo块中;
5、由于undo数据块发生变化,所以产生重做记录,假设重做记录行号为120;
行号
事务id
File#
Block#
row
column
value
120
T1
11
24
10
col
A
6、从buffer cache中找到54号数据文件,如果没有发现,从10号数据文件中调用;
7、将B写入到54号数据块中,由于数据块发生了变化,所以产生重做记录,行号为121;
行号
事务id
File#
Block#
row
column
value
121
T1
10
54
10
col
B
8、控制权返回给用户,在SQL*PLUS中会显示光标下移;
9、当用户发出commit命令时,会触发LGWR进程,将120和121两条重做日志从logbuffer中写入到联机日志文件中,同时将54号数据块和24号undo块的头部所记录的事务状态标记设置为已经提交;
10、此时54号数据块和24号数据块并不一定被DBWn写入到10号和11号数据文件中(存在于内存中),此时称之为脏块,只有当脏块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触发DBWn将脏块写入到数据文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