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维基百科(英语:Wikipedia)是一個強調Copyleft自由內容、協同編輯(Collaborative Editing)以及多語言版本的網路百科全書,該網站也以網際網路作為媒介而擴展成為一項基於Wiki技術發展的世界性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並由非營利性質的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相關的發展事宜。維基百科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合作編輯而成,整個計畫總共收錄了超過2,200萬篇條目,而其中又以英語維基百科以超過404萬篇條目的數字排名第一。維基百科允許任何訪問網站的用戶都可以使用網頁瀏覽器自由閱覽和修改絕大部分頁面的內容,根據統計在維基百科上大約有35,000,000名登記註冊用戶,其中有100,000名积极貢獻者長期參與編輯工作,而整個網站的總編輯次數更是超越10億次之多。截至2012年8月為止維基百科整個計畫總共有285種各自獨立運作的語言版本,且已經被普遍認為是成規模最大且最為流行的網路工具書,平均每天能夠獲得超過80萬人次的瀏覽紀錄。根據知名的Alexa Internet其網路流量統計數字指出全世界總共有近3.65億名民眾使用維基百科,且維基百科也是全球瀏覽人數排名第六高的網站(最高紀錄是排名在第五名位置),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無廣告網站。根據估計,維基百科每個月便有將近2.7億的美國人民前往該網站瀏覽。维基百科最早是在吉米·威爾斯與拉里·桑格兩人的合作之下,在2001年1月13日於網際網路上推出網站服務,並在1月15日時正式展開網路百科全書的計畫。其中桑格同時結合了維基百科網站合作核心的「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而另外創造了新的混成詞「Wikipedia」。維基百科一開始創立的目標是為了全人類提供一個自由的百科全書,並希望來自各地的民眾也能夠使用自己選擇的語言來參與編輯條目的行列。不同於其他書面印刷的百科全書多是由專家來主導編輯,之後再由印刷廠商影印之後加以銷售;維基百科在性質上更接近如同其號稱般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這也意味著除了傳統百科全書所收錄的資訊外,維基百科也能夠收錄非學術內容、但是仍具有一定媒體關注度的動態事件。2006年《時代》雜誌所評選的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你」中,便於介紹文章中提到數以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於線上共同協作並互動的方式促進維基百科的快速成長,同一年提及的其他重要網站還包括有YouTube、MySpace和Facebook。由於維基百科能夠十分迅速整理出與最近發生事件相關的資訊並且任何人都能夠深入整理資料內容,使得許多人也漸漸將維基百科視為一個新聞來源。同時為了方便一般學生或者瀏覽群眾能夠簡單瞭解條目的內容,維基百科絕大多數的文章都會盡可能以簡單的話語來解釋困難的概念。隨著维基百科在社會上的普及,也陸陸續續促成了包括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其它姐妹計畫的產生。然而儘管維基百科在其官方政策上堅決擁護可供查證以及中立觀點這兩項要求,維基百科仍然因為任何人都能夠加入編輯的特性受到社會許多人士的批評,其中又以編輯條目的質量、資訊提供的準確度、呈現態度的客觀性以及無法提供一致的準確內容為多。另外一部分人士指稱問題在於維基百科採用了Wiki技術,這使得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内容的作法本身就是維基百科最大且無法改變的缺點,在這般情況下破壞者能夠輕易在易引起爭紛的政治和宗教條目中添加虛構的內容、刪除正確的資訊或者任意添加自己的偏見。而包括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喬納森·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等知識份子對於條目準確性的爭議,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是源自於他人對於維基百科的偏見。為了盡可能解決各界對於條目品質的質疑,維基百科也陸續提出許多相對應的方針與指引來保障文章的品質,同時也希望協同編輯時能夠列出足以供他人查證、審核及確認的資料來源。然而批評者也提到許多維基百科絕大多數大量資訊都是由那些喜歡來自流行文化等事物的民眾編輯自己喜愛的項目而成,但這也意味著在許多情況之下網站十分容易因為各種理由而受到他人人為破壞;同時批評者也指出就算一些報告證實許多文章在遭到破壞後往往能立即簡單地被刪除,但是維基百科內仍然包含有大量未經證實或者是相互矛盾的資訊。不過《自然》在2005年的調查之中認為維基百科在科學文章這一領域與作為傳統百科全書代表的《大英百科全書》有著相似的精確度,但是兩者在內容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嚴重缺失」。
    

与wikipedia相关的文章

OpenOSPFD   
Telepath   
Pipes   




站内导航:


特别声明:169IT网站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告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2012-2021,,E-mail:www_#163.com(请将#改为@)

浙ICP备110556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