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需要知道variable的数据类型,在python中有内置函数type可以获取variable的数据类型
1. 在console输入如下code:
id = 1
type(id)
输出:<type 'int'>
2. 在console输入如下code:
id = 1L
type(id)
输出:<type 'long'>
3. 在console输入如下code:
id = 1.0
type(id)
输出:<type 'float'>
原文
上表中的指令都是与lua本身的二元操作符一一对应的标准3地址指令。B和C两个操作数计算的结果存入A中。
local a = 1; a = a + 1; a = a - 1; a = a * 1; a = a / 1; a = a % 1; a = a ^ 1;
main <test.lua:0,0> (8 instructions at 0x80048eb0) 0+ params, 2 slots, 1 upvalue, 1 local, 1 constant, 0 functions 1 [1] LOADK 0 -1 ; 1 2 [2] ADD 0 0 -1 ; - 1 3 [3] SUB 0 0 -1 ; - 1 4 [4] MUL 0 0 -1 ; - 1 5 [5] DIV 0 0 -1 ; - 1 6 [6] MOD 0 0 -1 7 [7] POW 0 0 -1 ; - 1 8 [7] RETURN 0 1 constants (1) for 0x80048eb0: 1 1 locals (1) for 0x80048eb0: 0 a 2 9 upvalues (1) for 0x80048eb0: 0 _ENV 1 0
可以看到,生成的指令没有多余的操作,每个指令都对应一个完整的二元计算操作。
name args desc OP_UNM A B R(A) := -R(B) OP_NOT A B A B R(A) := not R(B)
上表中指令对应'-'和'not'一元操作符,表示将B取反或not后放入A中。
local a = 1; local b = not a; local c = -a;
1 [1] LOADK 0 -1 ; 1 2 [2] NOT 1 0 3 [3] UNM 2 0 4 [3] RETURN 0 1
在编译和指令生成阶段,lua还支持所有一元和二元操作符表达式的常量表达式折叠”(const expression folding)优化。也就是如果计算操作数如果都是数字常量,可以在编译期计算出结果,就直接使用这个结果值,而不用生成计算指令。
local a = 1 + 1; local b = not 1;
1 [1] LOADK 0 -1 ; 2 2 [2] LOADBOOL 1 0 0 3 [2] RETURN 0 1从生成的结果可以看到1+1并没有生成对应的OP_ADD,而是直接把结果2赋值给了a。并且也没有为not 1生成OP_NOT指令,而是直接将false赋值给了b。
name args desc OP_LEN A B R(A) := length of R(B)
LEN直接对应'#'操作符,返回B对象的长度,并保存到A中。
local a = #"foo";
1 [1] LOADK 0 -1 ; "foo" 2 [1] LEN 0 0 3 [1] RETURN 0 1
name args desc OP_CONCAT A B C R(A) := R(B).. ... ..R(C)
CONCAT将B和C指定范围内的字符串按顺序传接到一起,将结果存入到A。
local a = "foo1".."foo2".."foo3";
1 [1] LOADK 0 -1 ; "foo1" 2 [1] LOADK 1 -2 ; "foo2" 3 [1] LOADK 2 -3 ; "foo3" 4 [1] CONCAT 0 0 2 5 [1] RETURN 0 1
原文
name args desc OP_NEWTABLE A B C R(A) := {} (size = B,C)
NEWTABLE在寄存器A处创建一个table对象。B和C分别用来存储这个table数组部分和hash部分的初始大小。初始大小是在编译期计算出来并生成到这个指令中的,目的是使接下来对table的初始化填充不会造成rehash而影响效率。B和C使用“floating point byte”的方法来表示成(eeeeexxx)的二进制形式,其实际值为(1xxx) * 2^(eeeee-1)。
local a = {};
1 [1] NEWTABLE 0 0 0 2 [1] RETURN 0 1
上面代码生成一个空的table,放入local变量a,B和C参数都为0。
name
args
desc
OP_SETLIST
A B C
R(A)[(C-1)*FPF+i] := R(A+i), 1 <= i <= B
SETLIST用来配合NEWTABLE,初始化表的数组部分使用的。A为保存待设置表的寄存器,SETLIST要将A下面紧接着的寄存器列表(1--B)中的值逐个设置给表的数组部分。
当表需要初始化数组元素数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例如:
local a = {1,1,1};
1 [1] NEWTABLE 0 3 0 2 [1] LOADK 1 -1 ; 1 3 [1] LOADK 2 -1 ; 1 4 [1] LOADK 3 -1 ; 1 5 [1] SETLIST 0 3 1 ; 1 6 [1] RETURN 0 1 constants (1) for 0x80048eb0: 1 1第1行先用NEWTABLE构建一个具有3个数组元素的表,让到寄存器0中;然后使用3个LOADK向下面3个寄存器装入常量1;最后使用SETLIST设置表的1~3为寄存器1~寄存器3。
如果需要创建一个很大的表,其中包含很多的数组元素,使用如上方法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将这些指按顺序放到寄存器时,会超出寄存器的范围。解决的办法就是按照一个固定大小,将这些数组元素分批进行设置。在Lua中,每批的数量由lopcodes.h中的LFIELDS_PER_FLUSH定义,数量为50。所以,大数量的设置会按照50个一批,先将值设置到表下面的寄存器,然后设置给对应的表项。C代表的就是这一次调用SETLIST设置的是第几批。回到上面的例子,因为只有3个表项,所以1批就搞定了,C的值为1。
下面是一个大表的设置:
local a = { 1,2,3,4,5,6,7,8,9,0, 1,2,3,4,5,6,7,8,9,0, 1,2,3,4,5,6,7,8,9,0, 1,2,3,4,5,6,7,8,9,0, 1,2,3,4,5,6,7,8,9,0, 1,2,3 };
1 [1] NEWTABLE 0 30 0 2 [3] LOADK 1 -1 ; 1 3 [3] LOADK 2 -2 ; 2 ... 50 [7] LOADK 49 -9 ; 9 51 [7] LOADK 50 -10 ; 0 52 [7] SETLIST 0 50 1 ; 1 53 [8] LOADK 1 -1 ; 1 54 [8] LOADK 2 -2 ; 2 55 [9] LOADK 3 -3 ; 3 56 [9] SETLIST 0 3 2 ; 2 57 [9] RETURN 0 1 constants (10) for 0x80048eb0: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0可以看到,这个表的初始化使用了两个SETLIST指令。第一个处理前50个,C为1,设置id从(C-1)*50 + 1开始,也就是1。第二个处理余下的3个,C为2,设置的id从(C-1)*50 + 1开始,也就是51。
如果数据非常大,导致需要的批次超出了C的表示范围,那么C会被设置成0,然后在SETLIST指令后面生成一个EXTRAARG指令,并用其Ax来存储批次。这与前面说到的LOADKX的处理方法一样,都是为处理超大数据服务的。
如果使用核能产生多个返回值的表达式(... 和 函数调用)初始化数组项,如果这个初始化不是表构造的最后一项,那么只有第一个返回值会被设置到数组项;如果是最后一项,那么SETLIST中的B会被设置为0,表示从A+1到当前栈顶都用来设置。
SETLIST只负责初始化表的数组部分,对于hash部分,还是通过SETTABLE来初始化。
name args desc OP_GETTABLE A B C R(A) := R(B)[RK(C)] OP_SETTABLE A B C R(A)[RK(B)] := RK(C)GETTABLE使用C表示的key,将寄存器B中的表项值获取到寄存器A中。SETTABLE设置寄存器A的表的B项为C代表的值。
local a = {}; a.x = 1; local b = a.x;
1 [1] NEWTABLE 0 0 0 2 [2] SETTABLE 0 -1 -2 ; "x" 1 3 [3] GETTABLE 1 0 -1 ; "x" 4 [3] RETURN 0 1